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成年猪常为隐染,可有流产、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;新生仔猪除神经症状外,还可侵害消化系统。
(一)病原伪狂犬病病毒属疱疹病毒,有囊膜,直径150~180纳米。只有一个血清型,但不同毒株的生物学和物理学特性有所差异。病毒可在鸡胚上生长传代,并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,猪、绵羊、牛、兔、犬、猫和马的肾细胞,猪、牛原代细胞以及多种传代细胞上生长。细胞病变以细胞变圆和形成多核巨细胞为特征。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,8℃可存活46天,24℃可存活30天。在有蛋白质保护时抵抗力更强。0.5%的石灰乳或0.5%苏打1分钟可杀灭病毒;1%~2%的氢氧化钠溶液可立即将病毒破坏。
(二)流行特点伪狂犬病病毒污染的污物是易感猪的主要感染源。犬、猫、鼠皆为致死性终未宿主,在疾病的传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。这类动物感染一般是与感染猪有过直接或间接接触,感染持续时间短,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后2~3天内死亡。而且大多数在出现症状后,通过鼻和口腔的分泌物排毒,再直接或间接传播给猪。当然用感染动物尸体或污染饲料饲喂动物也可造成感染。病毒在猪群内通过鼻与鼻的接触,授精或通过感染猪的和,或通过胎盘直接传播。间接传播的方式包括吸入含病毒的气雾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等。在相对湿度不低于55%的环境中病毒感染水平可持续7小时。农场发生感染的最常见途径是引进排毒或潜伏感染的猪,包括种猪、育肥猪或与野猪接触等。地区之间发生传播与人员、伴侣动物、运输工具、野生动物、水和空气流动有关。已证明,含病毒的气溶胶可将病毒从某个感染点传播到2千米以外的非感染区。
(三)临床症状与所感染的毒株、感染剂量及猪的年龄有关。幼龄动物感染后症状较明显。病毒对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有亲嗜性,临床症状也常与此有关。一般说来,哺乳和断乳仔猪常表现神经症状;呼吸症状多见于育成猪和成年猪。
猪群感染后的反应不一。有些猪群可能出现迅速传播,而另一些猪群可能仅表现隐染,只有在进行血清学检查时才能发现。无新生仔猪的猪群更常表现为隐染,而在新生仔猪群中,若为首次感染,则隐染极少,因为新生仔猪高度易感。